【教案】第十四屆中小學人權教案設計徵選比賽 得獎教案 下載區 |
|
|
|
第十四屆中小學人權教案設計徵選比賽 得獎教案 下載區 ※ 引用教案時,請註明教案及作者名稱,謝謝配合。 全文下載請點這 國小組 獎次 | 課程主題 | 相關景點 | 作者 | 優選 | 走過不同時代的台灣人 | #日本時代地點(1930s):專賣局台北支局、高石組、台北郵便局、台北公會堂、台北放送局。 #國民政府時代地點(1950s):專賣局台北分局、人民導報社、中山堂。 #現代地點: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自由廣場。 | 李鎮仰 (熱心教育人士;獨立教育工作者) | 優選 | 一同「參」「意」咖-守護兒童社會參與及表意權 |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 邱英雪、林俐安、蕭力恒(熱心教育人士;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學生) | 佳作 | 童權意識RISE UP!-每個孩子有權利做自己 | 國家人權博物館線上展區-「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兒童權利公約頒布 30 週年主題特展 | 翁靖淳、陳怡瑄、柳雨綺(熱心教育人士;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生) | 佳作 | 通「網」自由之路 | 中正紀念堂 常設展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 | 蔡宜臻 (熱心教育人士;臺北市立大學 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學生) |
國中組 獎次 | 課程主題 | 相關景點 | 作者 | 優選 | 「性」「不性」由你決定:認識LGBT | 嘉義縣 GisneyLand諸羅部屋─LGBT生活館 (參訪視縣市所在地可依台灣蓋酷列舉之地點進行調整) | 徐明鈺、陳奕安(熱心教育人士;中正大學歷史學系職前教師) | 優選 | 一生懸命,守義成仁:白色恐怖下的原住民政治受難者 | 無 | 林晉陞 (熱心教育人士;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學生) 洪如靜 (熱心教育人士;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學生) | 優選 | 移動到哪裡,我們都是人 | 臺中市東協廣場 | 蕭胤承 (臺中惠文高中 / 公民教育科實習老師) 余芷昀 (高雄鳳山國中 / 地理科實習老師) | 佳作 | 校園兒童表意權的覺醒 | 兒童日常生活的校園 | 鐘茂瑞 (臺南建興國中 / 國文科) | 佳作 | 「童」心協力,捍衛權利! | 展:兒童權利公約頒布三十週年主題特展 | 洪亦詩 (臺北麗山國中 / 童軍科雙語教師) 劉羽芸 (桃園永豐高中 / 專任輔導教師) 陳意茹 (熱心教育人士;電商行政人員) |
高中組 獎次 | 課程主題 | 相關景點 | 作者 | 首獎 | 失落的家書——揭開歷史傷痕,凝視白色恐怖 | (實體):景美人權園區 (線上):馬場町紀念公園、六張犁紀念公園、華山車站、內湖國小 | 蔡宜玲 (新竹高商 / 英文科) 王暄評 (台北和平高中 / 國文科) 康毓庭 (台北大安高工 / 公民科) | 優選 | 噤界的白蝴蝶──白色恐怖的傷痕與重生 | 台灣文學館、葉石濤文學紀念館、湯德章紀念公園、家齊高中 | 王筱雯 (臺南家齊高中 / 國文科) 李冠儀 (臺南天主教聖功女子高中 / 國文科) 黃湘涵 (臺南家齊高中 / 國文科) | 優選 | 「被」迫等待的天光-從邱和順案看被告人權 |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 王澧錞 (新北板橋高中實習老師) 李昱萱 (熱心教育人士;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學生) | 優選 | 「移」視同「人」-移工人權議題探討 | 移工工作環境、移工生活環境、臺中東協廣場 | 黃奕翔 (臺中二中公民與社會科實習老師) 廖朝正、賴芊蓉、林芸瑄、呂志榤 (熱心教育人士;彰化師範大學 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學生) | 佳作 | 你的篳路藍縷是我的顛沛流離:中華民國統治下的原住民族處遇 | 無 | 陳燕琪 (台中新民高中專任教師) | 佳作 | 當文學「獄」見人權:傾聽無力者的低語 | 教室、司法院博物館、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 江伊薇 (台南二中 / 國文科) 江旻蓉 (善化高中 / 國文科) | 佳作 | 烙印時代,銘刻島嶼──談鹿窟事件之殤 | 鹿窟事件紀念公園、馬場町紀念公園、保安司令部保安處看守所(東本願寺) | 洪于香、陳又菁 (屏東高中 / 國文科) 廖怡雅 (岡山高中 / 國文科) |
評審委員: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林瓊華/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官曉薇/台北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王秀津 / 台北市人權教育輔導團、香港弘立書院、吳興國小 林莉婷/台北市東湖國中公民科教師 黃益中/臺北市立大直高中公民教師
公告日期:2022年11月17日 |
|
【公告】第十四屆中小學人權教案設計徵選比賽 得獎名單 |
|
|
|
第十四屆中小學人權教案設計徵選比賽 得獎名單 國小組 獎次 | 課程主題 | 相關景點 | 作者 | 優選 | 走過不同時代的台灣人 | #日本時代地點(1930s):專賣局台北支局、高石組、台北郵便局、台北公會堂、台北放送局。 #國民政府時代地點(1950s):專賣局台北分局、人民導報社、中山堂。 #現代地點: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自由廣場。 | 李鎮仰 (熱心教育人士;獨立教育工作者) | 優選 | 一同「參」「意」咖-守護兒童社會參與及表意權 |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 邱英雪、林俐安、蕭力恒(熱心教育人士;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學生) | 佳作 | 童權意識RISE UP!-每個孩子有權利做自己 | 國家人權博物館線上展區-「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兒童權利公約頒布 30 週年主題特展 | 翁靖淳、陳怡瑄、柳雨綺(熱心教育人士;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生) | 佳作 | 通「網」自由之路 | 中正紀念堂 常設展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 | 蔡宜臻 (熱心教育人士;臺北市立大學 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學生) |
國中組 獎次 | 課程主題 | 相關景點 | 作者 | 優選 | 「性」「不性」由你決定:認識LGBT | 嘉義縣 GisneyLand諸羅部屋─LGBT生活館 (參訪視縣市所在地可依台灣蓋酷列舉之地點進行調整) | 徐明鈺、陳奕安(熱心教育人士;中正大學歷史學系職前教師) | 優選 | 一生懸命,守義成仁:白色恐怖下的原住民政治受難者 | 無 | 林晉陞 (熱心教育人士;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學生) 洪如靜 (熱心教育人士;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學生) | 優選 | 移動到哪裡,我們都是人 | 臺中市東協廣場 | 蕭胤承 (臺中惠文高中 / 公民教育科實習老師) 余芷昀 (高雄鳳山國中 / 地理科實習老師) | 佳作 | 校園兒童表意權的覺醒 | 兒童日常生活的校園 | 鐘茂瑞 (臺南建興國中 / 國文科) | 佳作 | 「童」心協力,捍衛權利! | 展:兒童權利公約頒布三十週年主題特展 | 洪亦詩 (臺北麗山國中 / 童軍科雙語教師) 劉羽芸 (桃園永豐高中 / 專任輔導教師) 陳意茹 (熱心教育人士;電商行政人員) |
高中組 獎次 | 課程主題 | 相關景點 | 作者 | 首獎 | 失落的家書——揭開歷史傷痕,凝視白色恐怖 | (實體):景美人權園區 (線上):馬場町紀念公園、六張犁紀念公園、華山車站、內湖國小 | 蔡宜玲 (新竹高商 / 英文科) 王暄評 (台北和平高中 / 國文科) 康毓庭 (台北大安高工 / 公民科) | 優選 | 噤界的白蝴蝶──白色恐怖的傷痕與重生 | 台灣文學館、葉石濤文學紀念館、湯德章紀念公園、家齊高中 | 王筱雯 (臺南家齊高中 / 國文科) 李冠儀 (臺南天主教聖功女子高中 / 國文科) 黃湘涵 (臺南家齊高中 / 國文科) | 優選 | 「被」迫等待的天光-從邱和順案看被告人權 |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 王澧錞 (新北板橋高中實習老師) 李昱萱 (熱心教育人士;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學生) | 優選 | 「移」視同「人」-移工人權議題探討 | 移工工作環境、移工生活環境、臺中東協廣場 | 黃奕翔 (臺中二中公民與社會科實習老師) 廖朝正、賴芊蓉、林芸瑄、呂志榤 (熱心教育人士;彰化師範大學 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學生) | 佳作 | 你的篳路藍縷是我的顛沛流離:中華民國統治下的原住民族處遇 | 無 | 陳燕琪 (台中新民高中專任教師) | 佳作 | 當文學「獄」見人權:傾聽無力者的低語 | 教室、司法院博物館、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 江伊薇 (台南二中 / 國文科) 江旻蓉 (善化高中 / 國文科) | 佳作 | 烙印時代,銘刻島嶼──談鹿窟事件之殤 | 鹿窟事件紀念公園、馬場町紀念公園、保安司令部保安處看守所(東本願寺) | 洪于香、陳又菁 (屏東高中 / 國文科) 廖怡雅 (岡山高中 / 國文科) |
評審委員: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林瓊華/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官曉薇/台北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王秀津 / 台北市人權教育輔導團、香港弘立書院、吳興國小 林莉婷/台北市東湖國中公民科教師 黃益中/臺北市立大直高中公民教師
恭喜獲獎者!我們已個別E-mail通知。 第十一屆鄭南榕研究論文徵選暨第十四屆中小學人權教案設計徵選比賽的頒獎典禮, 謹訂於2022年10月15日(六)14:00-16:00於鄭南榕紀念館舉行。
公告日期:2022年9月21日
|
【鄭南榕基金會聲明】回應蔡英文總統出席七海文化園區有關蔣經國評價一事 2022/01/28 |
|
|
|
蔡英文總統日前出席台北市七海文化園區蔣經國紀念圖書館落成典禮致詞,以蔣經國「反共保台」,提醒出席的中國國民黨領導群,她並將蔣經國評價交由人民決定。相關談話披露以後,中國國民黨人以蔡總統取蔣經國為民進黨用、極具批評;而台灣社會致力於民主改革、建立獨立正常國家的意見團體也對蔡總統、民進黨,有許多批評,引發各界關注。 鄭南榕基金會基於追尋自由、民主化、建立台灣為獨立的正常新國家的社會團體,對於蔡英文總統出席相關活動,發表談話,引發的異議之聲,極為關切。這種現象反映了民主化發展仍受到中國國民黨黨國意識杯葛、甚至乞援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紛擾台灣,無視共機頻頻擾台犯意的反應。 從戒嚴走向解嚴,從黨國專制邁向民主化,轉型正義的處理仍因中國國民黨黨國意識不除、中國意理未變,困難重重。戰後,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以「反共」之名遂行獨裁統治之實,從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多少異議份子被殺、被害。蔣氏父子難辭其咎。蔣經國在晚年面臨「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美、日等國斷交,迫於形勢,稍有轉寰,但民主改革畢竟是台灣人民血淚爭取的。 後蔣時代,中國國民黨的作為並未顯示認同台灣、致力共同體建立的參與心,反而引中制台、聯共欺台,對於轉型正義的課題並未展現誠意。對蔡英文總統有關蔣經國「反共保台」的肯定,改革團體頗多批評,出於大多數改革運動參與者對中國國民黨所作所為的不認同,也是對轉型正義受到頗多中國國民黨勢力杯葛的反應。 鄭南榕基金會呼籲台灣社會仍應關注轉型正義的課題;蔡英文總統及民進黨在轉型正義工程的處理應更為積極;中國國民黨應從蔣經國神話走出來,走向台灣化,與台灣人民合力建構一個追尋自由舆人權的國家,而不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唱和。舊時代的許多黨國魅影不應該成為台灣民主化的迷障,台灣應該珍惜民主化的成果,追尋並展現國家新境。
|
|
【鄭南榕基金會聲明】關於不實資訊與言論自由 2022/05/31 |
|
|
|
有鑑於自2020年武漢肺炎衝擊世界,不實資訊和認知作戰嚴重加深了社會對立並致使人民不安。我們注意到常有一種現象,就是部分人士習慣高舉“言論自由”,卻可能無視於未經求證查核的內容,而擴大衝突或謾罵。鄭南榕基金會認為有必要就鄭南榕先生所致力的言論自由交代清楚。言論自由絕對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根基,但絕非憑空捏造或惡意謾罵。 鄭南榕所致力的言論自由和實踐,乃立基於事實和真相報導,他和記者都是做足功課,力求詳實與積極查證。鄭南榕在他《自由時代》週刊雜誌社創辦人兼總編輯的名片上寫著「新聞無畏,消息無偏」,其中他為雜誌社立下的編採信念如下: 1.公正無私無偏見,捍衛言論自由,藉以促進國家民主,確保世界和平。 2.以正義人道之名,致力全民福利,打擊罪惡、暴力及腐敗。 3.公平迅速地報導事實。編輯評論保持開明與公正。 4.永遠抱持容忍態度,保持責任感與自尊心並維持活力與清新。 鄭南榕立下行動思想家和新聞從業者的典範,他不惜犧牲個人生命衝撞政治和言論的箝制,讓當代的我們享有高度自由。此刻,我們面對假新聞和不實資訊的危害衝擊之際,鄭南榕所示範的高度自律,正督促世人在享受言論自由權利之際,必須思辨和擔負起公民責任。 社群平台不實資訊妨害民主已是當代許多國家所面臨的重大危機。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瑞薩(Maria Ressa),畢生致力打擊假新聞及捍衛新聞自由。她在5月29日的國際論壇上呼籲「不要放任謊言流傳快於事實。」她提醒世人"必須展開資訊生態系改革,否則社群平台成為政治人物操縱消息、散布不實資訊的溫床。" 另外,根據今年3月瑞典哥德堡大學所主持的跨國學術調查V-Dem計畫結果顯示,台灣遭受境外假訊息侵擾嚴重程度,從2013起已連續9年排名世界第一。參與研究計畫的學者提醒台灣民眾"在面對多元化資訊來源時應培養相關警覺心,而媒體也必須負起責任,在引用消息時對來源應謹慎查證,才不致於成為助長散播假訊息的力量。" 在33年前,鄭南榕為追求言論百分之百自由和倡議台灣獨立,被中國國民黨政府以涉嫌叛亂罪入罪,鄭南榕採取和平非暴力方式抗議和自囚71天,最後國民黨當局強行攻堅,鄭南榕於1989年4月7日自焚殉道。但也因為他的犧牲,為台灣的新聞自由、政治和公民參與的空間撐出一片天。 當代的政治人物、新聞媒體、社群媒體、 公眾人物和一般大眾可以對公共事務發表看法,但務必立基於真相事實;獨裁中國擅於濫用台灣的民主和網路自由傷害台灣的民主、分化台灣,我們也必須高度警覺和有所作為。因此,鄭南榕基金會呼籲政府、政黨、媒體、社群及科技公司當須負起相對的職責。在層出不窮的假新聞事件或不實資訊中我們也意識到,台灣必須深化和持續推動言論自由、人權教育、媒體識讀和自律的基礎工作。我們也竭誠歡迎各界持續深入了解鄭南榕先生所倡議和推動的工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