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拚場藝術衝擊計畫漫畫《火湧》──詹益樺自焚31周年紀念 PDF 列印 E-mail

 

 

 


創作理念:

在那個漫畫出版社因為代理日本漫畫賺大錢,而有餘力拿錢培養本土漫畫家的時代尾聲,有一本以三太子乩身為主角的漫畫叫做《太子爺》。

那是解嚴十年後,台灣人剛選完第一任總統,台灣主體意識開始急速上升的時期。《太子爺》以乩身收妖的故事,寫入上個世紀末台灣的電子花車脫衣舞、非法成藥、飆車、土地開發、青少年生活等台灣社會現象。跟《太子爺》開始連載差不多的時間點,同樣以傳統台灣民間信仰為故事背景的《魔法阿媽》上了院線,並入圍該年度金馬獎的最佳動畫片。(結果當年度最佳動畫獎從缺,我們後來才會知道,當年評審寧願讓獎項從缺也不頒給《魔法阿媽》的原因是「怪力亂神」。)

創作者從傳統民間信仰尋找台灣並非偶然,如果隨便問一個台灣人,什麼東西足以代表台灣?跟傳統民間信仰有關的事物肯定是前幾名的答案。

傳統民間信仰體現的台灣,不只是視覺上的文化象徵,還有支撐傳統民間信仰內部結構的諸多問題。譬如一位近年在推廣傳統民間信仰的朋友告訴我:「若你請廟內底的理事來講廟的歷史,怹一定就愛對中國開始講,若無對中國講起,煞毋知欲按呢講。」

「但是中國文化大革命了後,傳統的信仰攏總摒㧒捔(hak-ka̍i)矣,哪有啥物傳統信仰?怹是改革開放了後才來台灣學過的。」

台灣先民帶來的傳統信仰,在四百年間吸收了原住民、數任殖民主的文化,以台灣的風土重塑,已經成為新的,不同的事物。譬如發源於宜蘭地區的大神尪,就是中國未曾有的台灣特有文化。中國人學回去的這些台灣傳統民間信仰,是徹底的台灣文化,只是中國國民黨政府的教育不曾讓我們了解這些。

除了這點以外,廟宇還面臨人員組織與黑幫勢力共構、工藝技術無法傳承、缺乏年輕人加入等困境。在這個領域努力的人很多,大家嘗試解決的方式也都不同。拚場的方法是用多樣化的當代藝術創作來推廣它,我們在廟宇中辦過演唱會、跳現代舞,以舞台劇的技術製作大神尪,辦過展覽,現在我們開始畫漫畫。以後我們還會製作劇場,辦繞境,讓這個文化定根在台灣。

期望有一天台灣人能像日本人講起拉麵那樣,自豪的說自己的宮廟文化,不再需要從中國說起



《火湧》 

【共同策劃】
鄭南榕基金會 Nylon Cheng Liberty Foundation
拚場藝術撞擊計畫piànn-tiûnn Art Impact Program

【創作團隊】
拚場藝術撞擊計畫 Piànn-Tiûnn Art Impact Program

【漫畫】
柯淳介 Ko, Chun-Chieh

【漫畫協力】
李文政 Lee, Wen-Cheng

【文字協力】
黃弘杰 Uînn, Hông Kia̍t
風鳴夜 Hong-bîng-iā

張貼日期:2020/5/19